南充文化地理
建筑
南充市阆中古城坐落于四川盆地的北部,位于嘉陵江的中游,建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古时一直就是巴蜀地区的军事重镇。
古城阆中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居住风水观,棋盘式的建筑格局,使南北风格融合为一体的建筑群,形成了“半珠式”、“品”字型以及“多”字型等多种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,是中国古代建城“天人合一”最为完整的典型范例。
戏剧
中国木偶戏的历史十分悠久,其起源于汉代,兴起于唐朝,发展到宋代的时候就已经非常盛行了。南充地区的木偶戏主要包括川北大木偶和京木偶,都属于杖头木偶,除此之外还有指戏木偶,即被单戏。川北大木偶有着300多年的历史,如今在国内外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。
川北灯戏起源于今四川南充地区,是川北地区一种历史最悠久、覆盖面最广、影响最大以及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。它以农民的道德标准来演绎人间的美丑善恶与喜怒哀乐,大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与道德情操的一种体现,语言通俗易懂,幽默风趣,有着极为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地方特色。
艺术
巴象鼓舞也叫八仙鼓舞,是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地区的渝水土著巴族宗人继承了其先祖“前歌后舞”传统的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,其曾在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时阵前造势威震敌胆,并显示出了“巴国勇士”的风采。
巴象鼓舞历经数个朝代的发展与演变,期间虽多次易名,但凭借着强大的民族生命力,逐渐由宫廷舞演变成祭祀的舞蹈,在民间盛演不衰。
巴象鼓舞的音乐主要是由鼓、锣以及呐喊所组成,鼓点有着鲜明的节奏感,锣音随着鼓点起落,充满“山雨欲来风满楼”的恢弘气势。
地理
南充市位于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,具有四川盆地底部共同的气候特征:四季分明,冬暖、春早、夏热、秋雨、多云雾。
气候
南充市冬夏季风更替明显,冬季气流来自北部高纬地区,气温较低,降水少,但和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,因南充位于盆地腹部,北有秦巴山地阻滞冷空气南下而较温暖。夏季多吹偏南风,气候炎热,降水集中。
丝绸文化
南充素有“巴蜀人文胜地,秦汉丝锦名邦”的美誉。南充丝绸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,久负盛名,唐代即为宫廷贡品。千年的栽桑养蚕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丝绸文化。
宗教文化
南充宗教文化源远流长。自汉唐以来,道教、佛教、伊斯兰教先后传入阆中,稍后,基督教、天主教又相继而来,教徒们在这里建寺庙、修教堂,汇聚了众多宗教文化遗迹,构成了南充多元文化中的一道风景线。伊斯兰教的圣地清真寺、巴巴寺,天主教遗迹天主堂,西南最大的基督教堂——阆中福音堂,以及道教的云台观、吕祖祠、八仙洞,佛教的大佛寺、观音寺、永安寺、五龙庙、圆觉寺、千佛寺、长青寺、净圣庵等,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三国文化
南充是三国文化旅游线上的重要环节。西晋历史学家、《三国志》作者陈寿就是四川南充人。《三国志》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(220年),到晋武帝太康元年(280年)六十年的历史,在史学界与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合称前四史。
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,任巴西太守,驻阆中达7年之久(公元214—221),在这里他率精卒万人,打败了曹操的上将张郃带领的三万人的进攻,取得了“保境安民”的胜利。伐吴前夕,他被部下范强、张达所杀,葬于阆中,后人为其修建了“桓侯祠”以为纪念。此外,三国蜀汉名将王平死后亦身葬南充,名仕周群、谯周、程畿、镇北将军黄权、镇南大将军马忠等都是阆中人,留下了众多三国题材景观。